古代犯人被砍头时,为何十分听话自觉跪下?3大原因让其不得不跪
前言
(相关资料图)
文天祥,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铮铮铁汉。他为捍卫宋朝“河山”这句话而献出了生命。然而,就在英勇赴死之前,他却还要以跪姿告终,难道这么伟岸的一个人,也会在生命最后屈膝吗?
实际上,古时候斩首时下跪,可是有充足的理由的。
一、不屈的忠臣,文天祥
1276年,蒙古军队攻占了宋朝的都城临安,结束了宋朝近400年的统治,南宋灭亡。然而,仍有一些忠臣没有放弃抵抗,相继在各地建立政权,与元朝对抗。
其中最著名的,便是在福建建立的政权的陈宜中和文天祥。
文天祥,字正甫,号筠山,生于1236年,福建惠安人士。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,自小深受教育,有着坚定的忠君爱国思想。文天祥性格刚正不阿,为人正直耿介。
他的父亲文天杰是南宋末年的进士,官至工部侍郎。文天杰爱国热忱,曾痛心疾首地上书指出金兵入侵的危险,因此被贬谪边陲。文天祥从小目睹父亲忠心耿耿为国却遭误解的经历,这成为日后他坚持“忠义”的重要根基。
文天祥少时聪慧过人,7岁能作文,10岁就在县学读书。他涉猎“古文词”与“古文赋”,显示出异常的才华。他还学习武艺,习得马术和武艺,日后在抗元斗争中派上大用场。
文天祥20多岁时,正值南宋朝局动荡,蒙古大军压境。他看到故国危在旦夕,心中燃起了为国捍卫疆土的决心。文天祥性格坚毅果敢,不达目的誓不罢休。他自立誓言:“生不事恶,死不忍恶”,一心只为“河山”忠诚报国。
南宋灭亡后,他立志要光复河山,继续抵抗元朝的统治。他要将这块热土从蒙古人的铁蹄下解救出来,重现中华正统的荣光。
至元十八年(1281年),陈宜中建立了政权,文天祥被任命为御史中丞。两年后,政权被元军攻破。文天祥与陈宜中、陆秀夫等人率领残部退守到张世杰治下的鲲州。
在这里,文天祥立誓说:“生无望,死有归,河山尚在,豪气未歇。”这句豪言壮语成为千古留名的名句,表达了文天祥要与元朝抗争到底的坚定意志。
二、屈膝才能屹立,文天祥的抉择
1283年,张世杰打开城门投降,文天祥仅带领数十人固守城池,后被元兵生擒。此后六年间,文天祥被押至大都,受到忽必烈的软硬兼施。忽必烈一再劝降文天祥,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,许诺封他为翰林学士,给予厚禄。
然而忠心不改的文天祥毅然拒绝,他坚持“河山”的信念,选择了死路一条。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时,已是骨瘦如柴,身形枯槁。
但他双目炯炯,神采奕奕,丝毫未见畏惧。面对忽必烈的劝降,文天祥态度坚决。他直视忽必烈的双眼,宣称自己是大宋忠臣,誓要光复故土。即使被赐死,也绝不叛变祖国。
忽必烈见文天祥态度坚决,下令将他投入大牢,时时派人前来劝说。狱卒用皮鞭抽打文天祥,他咬牙忍耐,头破血流也不屈服。牢中阴湿潮冷,文天祥被锁在墙上,动弹不得。蛆虫无穷,食不甘味,昼夜不得安宁。然而文天祥闭目坐禅,时时默念“生无望,死有归”壮起心志。
六年漫长岁月里,文天祥遭受了各种非人的折磨与摧残。但他的意志从未动摇过,对故土的热爱之心从未熄灭。直到元至元十九年(1282年),忽必烈终于对文天祥死心,将他解送至大都延平郊外处决。
三、跪以期一死,文天祥的凄凉
刑场上,文天祥残破的身躯被五花大绑,却丝毫未见惶恐。他意气风发地环视四周,目光所及,处决场面庞大非常。数万人聚集于此观刑,人山人海。
元兵持刀立于斩首台两侧,手持长刀,刀锋寒光凛冽。这一切仿佛在昭示着文天祥确凿的死亡。
文天祥心中五味杂陈,有对X的离愁,也有对元朝的愤懑。他想起曾经的誓言——生无望,死有归;河山尚在,豪气未歇。
他凝视着远处熟悉的山河线条,忽然回想起少年读书时对故国的憧憬,以及参加科举时对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。当年那些美好期许已如泡影般幻灭,现今一切只余无尽悲凉。
文天祥还记得,当年投身抗元斗争时的热血沸腾,仿佛要驰骋疆场来一场大决战。但朝命夕改,转瞬他成了囚犯,即将赴死。
文天祥轻轻嘲笑自己当年的一腔孤勇,最终竟落得如斯田地。然而更多,是对故国沦亡的无尽怅惘与痛彻心扉。他红着眼眶,泪水在眼眶中打转,却强忍着没有流下。
这一刻,文天祥忽然有了一个凄美的念头——我来到人世,本是为报效国家;既已无法光复,那么便让我死,以血荐泉底吧。很快,行刑的钟鸣声响起,文天祥知道死神就在咫尺
他整理好衣冠,面朝南方恭恭敬敬跪下,以最虔诚的姿势,等待斩首刀落下。这一跪,就永远不会再起来了。
四、三大原因,揭开跪的谜底
一代谏臣,一生刚正,为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,还要屈膝受刑?这似乎有违他的个性。其实,文天祥之所以会在斩首前跪下,并非软弱,而是出于三大原因:
第一,这与当时的礼仪习俗有关。在古代,跪拜是一种正常的仪式,代表敬意,并不意味屈辱。根据《周礼》,存在“稽首”、“顿首”等九种跪拜礼节,用于不同场合。
在古代,君王被看作是天命所归,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。人民向君王叩拜是正常的尊卑礼节。而刑场上执行官作为君权的代表,行使审判权,因此受刑者也需要以叩拜表示最后的敬意。
其次,文天祥作为一介书生,尊崇传统,遵循礼仪是他的天性。即便处在生死关头,他也会本能地沿袭礼制,采取跪姿来面对命运安排。这是他骨子里对典籍礼仪的尊重。第三,文天祥心中明白,跪拜并不代表服从或屈服。反而以最虔诚的姿态赴死,可显示其志向坚定、骨气未泯。他选择跪拜,是希望以最庄严的仪式宣示他的忠心。
第二,文天祥身受重创,已无力站立。在狱中六年间,他遭受各种酷刑折磨,四肢几乎残废。文天祥在牢中遭受了各种非人的摧残,被反绑在冰冷的石墙上,浑身都是血淋淋的伤口,动弹不得。鞭刑抽打使他肌肉开裂,骨骼移位,站立乃至跪立也极为费力。
光是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,文天祥就已经痛苦不堪,浑身抽搐。他那沧桑的脸上满是血污与裂痕,身子轻飘飘如提线木偶一般。行刑官一声令下,他只能顺从地跪下。
看似顺从的跪姿,其实不过是文天祥残破身躯的本能反应。他已无力支撑自己站立,只能就地跪倒,以此迎接死神的降临。
第三,为方便行刑,减轻痛苦。如果他挣扎反抗,可能会加重痛苦。而跪姿能让断头过程更迅速,减少痛感。文天祥并不畏惧死亡,但他也无意在行刑中受更多折磨。
对他而言,最重要的是以一个正人君子的体面姿态离世。以站姿断头,势必要数刀才能了断性命。而跪姿则将脖颈暴露出来,可以使斩刀一击毙命。这不仅减轻痛苦,也能维持他士君子的尊严。
文天祥采取跪姿,既是出于对行刑者的体谅,也是对自己尊严的坚持。这种姿态彰显他临终之际的气度非凡。
五、古今参照,跪的意义迥异
跪在古代与跪在今天,其内涵与意义已发生巨大变化。在古代,跪拜是一种庄严肃穆的仪式,代表对君权的顺从和对礼仪的敬重。但在今天,跪已变成了一种强权对弱者的威压和屈辱。
古人之所以在处决前跪下,是出于当时的礼制和自身处境。他们不会觉得这有损个人尊严。但放在今日,这种强迫他人下跪的行为则失去了仪式感,只剩屈辱。
时代不同,跪的意义千差万别。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角度判断古人。文天祥代表了古代士大夫坚持忠义的精神,他临终前的跪拜展示出气节和骨气,值得后人敬佩。
当代社会应当弘扬他忠孝两全的高尚情操,而非着眼于形式。我们应从他的精神上汲取养分,立足现实,为国尽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