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带12岁女儿休学骑行中国!磨炼孩子意志,还是家长的自我感动?-世界即时
父亲带12岁女儿休学骑行中国!磨炼孩子意志,还是家长的自我感动?
这几天,朋友圈被一大一小两个旅行者刷屏了。
(资料图)
来自浙江杭州的齐先生和12岁的女儿,6月1日从家出发,17天骑行1800公里,已经走过浙江、江西、湖南,目前到达了贵州。
为什么要带女儿去骑行?难道不怕耽误学习吗?
原来,齐先生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学习太卷,他想让女儿将来走音乐类高校,对于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要求没那么高。
而且用齐先生的话来说:孩子本身就不想学,留在学校也没用,如果女儿想学什么时候都不晚。
因此他直接给女儿办了1年的休学,打算通过骑行锻炼女儿的毅力,通过这段时间来调整心态。
对于齐先生的选择,不少网友表示支持,但更多网友忍不住吐槽:
“我觉得骑行才是什么时候都不晚,知识和积累不够,就算行万里路很多东西也感受不到。”
“家长的自我感动,锻炼孩子做事坚持不放弃,这不连正常学业都放弃了吗?”
事实上,如今带孩子骑行的家长并不少见,因此走红网络的也不在少数。
究其原因,大多都是因为孩子出现了厌学情绪,家长想要通过骑行的方式,让孩子见识一下更广阔的世界,调节身心,重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。
至于对孩子而言,休学骑行究竟是好是坏,能不能如家长所愿起到关键作用,恐怕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。
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,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有时候孩子实在学不下去了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来一场亲子骑行,不失为一个值得一试的可选项。
骑行治好了孩子的“厌学病”
来自辽宁丹东的徐先生,也有类似的遭遇。
14岁的儿子来到叛逆期,厌学情绪极其严重,不做作业也压根不想去上学。
无奈之下,徐先生在与儿子耐心沟通后下了一个决定:
暂时休学,父子俩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,看完世界之后再决定要不要读书。
徐先生表示:
“与其逼迫他继续读书的话,不如让他在这段时间思考一下。”
辞去工作,为儿子办好休学手续后,徐先生与儿子从家乡丹东出发,一路经山海关、济南、开封、洛阳等历史古城,终点定在了丽江。
为了让这段旅行更有意义,每到一个地方,徐先生都会和儿子一起查阅资料,让他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。
西安城楼前,徐先生告诉儿子这里历经了600年的风雨,依旧矗立不倒;
泰山上,徐先生和儿子从天黑爬到天亮,一起在山顶上,迎来了黎明破晓。
虽然不在学校的课堂里,但父子俩把一路所见所闻都记录了下来,体悟到了更深层次的意义。
出乎徐先生意料的是,路途走到一半,孩子已经大变模样,主动说出“我想读书”。
至此,父子俩的骑行画上圆满的句号,父亲用一种无比巧妙的方式,化解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危机,为孩子的人生经历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诚然,孩子坐在教室里是学习,但与父亲来一场艰辛而富有意义的旅行,不也是学习吗?
能够吃得旅行的苦,扛得住路上的风霜雨雪,从其中获得的精神财富,一样可以让孩子一生受益。
孩子的教育,最重要是“有钱有闲”?
每次出现类似新闻时,评论里总会出现的一种声音就是:
“父亲不上班,孩子不上学,有钱有闲的家庭才能这么干。”
不可否认,带孩子来一场亲子骑行确实代价不菲,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,这件事可能都很难实现。
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,其实是形式之外,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态度和思考。
如果只是单纯的家里有矿,徐先生能在这次亲子骑行当中,为孩子带来如此深刻的教育,使孩子有如此大的改观吗?
耐心、爱、对孩子教育的重视,这些更偏向于精神层面的东西,才是教育孩子的关键。
生活中有些家长,总觉得自己工作忙、没时间,对孩子的陪伴少之又少,宁可大把大把的掏钱把孩子送去辅导班,也不愿意真正留心观察孩子成长中的那些问题。
美国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·德瑞克斯曾说:
“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,家长需要行动,而不是语言。”
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得不好,身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,其实原因都出在父母身上。
我们可能无法用1年的时间带孩子来一次远行,但可以重视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天,用真切的行动来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。
结语:
无论是行万里路,还是读万卷书,都是学习的不同形式,对孩子的人生同样意义非凡。
当孩子看过波澜壮阔的世界,体会过更多的风土人情时,对于学习、对于生活,看法都会截然不同,人生中也会多出一些不一样的色彩。
今日话题:你对这种亲子骑行怎么看?